性格黑暗的人即使成功了,也往往走不遠

作者:湯瑪斯·卡莫洛-普雷姆茲克(Tomas Chamorro-Premuzic)為霍根測評系統的首席執行官,倫敦大學學院商業心理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教師。

“並非所有精神病都在監獄裡——有些就在董事會裡。”這是羅伯特·黑爾在自己的演講《我們之中的捕食者》中所說的名句。

精神病、自戀癖與權術主義(又稱馬基雅維利主義)是眾所周知的“黑暗三性格”。值得注意的是,與臨床表現的人格特徵不同,人們普遍具有這樣的性格。也就是說,你可能在心理測試中能得到很高、中等或偏低的分數,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很正常。換句話說,你在心理測試中得分高,並意味著你在生活或工作中有問題。儘管黑暗性格有違反公共道德的意味,但近期的研究顯示,擁有這些性格的人在職場中能獲得各種各樣的好處。

總體來說,精神不太正常的人比普通人更加不誠實、以自我為中心、魯莽、冷酷。信奉權術主義的人更追求一種表面魅力,喜歡玩弄人際關係、欺騙別人,冷酷且容易衝動。具備這種性格的人缺乏道德觀,很容易把“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或“要想成事就得投機取巧“的想法當做自己的座右銘。而自戀癖則指的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狂妄自大,一種膨脹的自負情緒(但往往是不穩定、不安全),同時伴以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感受的行為。自戀癖又稱那喀索斯主義,源自古希臘關於那喀索斯的神話,喻示著有自戀癖的人太過自大,可能會溺斃在自愛的情緒中——這使他們很難關注別人。自戀者往往魅力十足,而這種魅力是自戀者在社交上的優勢: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吉姆·鐘斯、史蒂夫·約伯斯都是這樣的人。

在近期的一項有關典型德國企業的研究中,自戀癖與薪水呈正相關的關係,而權術主義則與領導層位置和職業滿意度呈正相關的關係。在控制了人口統計、工作任期、機構規模以及工作時間的影響後,這種關聯性依舊非常顯著。

此前,一項耗時長達15年的研究發現,精神病態和有自戀癖傾向的人往往會升至機構的頂層階級,取得更多財富。根據研究得出的此類發現以及一些人的預測,公司董事會成員臨床診斷出心理疾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三倍。這也和早前人們總認為商人精神不正常的印象相一致。哈威·克萊克裡(Hervey Cleckley)1940年時在自己的代表作《聖潔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一書中指出,心理變態的商人工作效率極高,看起來也很正常,但是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沉溺於“婚姻不忠、麻木不仁、酗酒、愛冒險”的窠臼。

那麼,為什麼具有黑暗性格的人往往能在工作中表現優異呢?

一部分原因在於,除去黑暗面之外,這些人顯然還有光明的一面。一項有關積極人格和消極人格重疊部分的研究發現,擁有黑暗性格特質的人更外向,對新事物抱有更開放的態度,更加好奇,自尊心更強。除此之外,由於拒絕合作和利己行為,黑暗性格的特質還能提升競爭力。另外有研究表明,精神變態與具有權術主義傾向的人能夠利用誘惑和威脅的手段嚇退潛在競爭對手,獲得老闆青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擁有這些性格特質的人通常都是優秀的演員,並能在兩性關係(短期)中如魚得水。

雖然黑暗性格有積極的一面,但他們的成功是以犧牲集體利益為代價。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黑暗性格的特質裡面包含了寄生的本質。以政治的眼光來看,大環境越骯髒、越污穢,這些具有寄生性格的人活得就越滋潤。

不出所料,一系列研究將黑暗性格與恃強欺弱行為聯繫起來。除此之外,兩項元分析研究顯示,黑暗性格與職場上的消極行為(偷竊、曠工、失誤、破壞等等)有重要聯繫。從1951至2011年,所有出版的相關科學研究都得出了相似的分析結果,即權謀主義、自戀癖與精神變態均與消極工作行為、企業員工意識淡薄呈正相關,權術主義、精神變態與實際工作表現呈負相關。正如綜述所言:“龐氏騙局、互聯網詐騙、貪污、內部交易、腐敗、瀆職”都可以歸因於黑暗性格的特質。

但是常言道,凡事適度為妙。研究表明,適度的權術主義傾向預示著較高的團隊責任感,這也許是因為奉行權術主義的人在政治上精明,擅長交際,總能力爭上游。

黑暗特質是一個被濫用的力量——這種特質相對來說有益於在短期內取得成功,但是長此以往一定會導致問題,特別是當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的時候。也就是說,黑暗特質是我們個性中的有毒資產。你可以將它們變為一種職業武器,但隨著你一步步成功,你的團隊、你的企業會越陷越深。進一步講,當首要目標是確保一個團隊或企業超越競爭對手時,應該避免選擇一個有黑暗特質的領導。個性是職場上的寶貴財富,但黑暗性格則往往更利於個人而非集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