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他人的黑暗面:

協助他人壓抑真實的自我

張貼日期:2017/6/4

作者:Dr. Tomas Chamorro-Premuzic

卡恩(William Kahn)在1980年所發表的重量級論文中,第一次將員工對工作的投入感與心理層面上的認同感做連結,認為影響員工對工作投入感的關鍵,在於心理層面上認不認同工作的內容。工作上的形象越是吻合員工的自我概念,對工作也會更投入(更有生產力)。同樣的,工作上的角色認同如果與自我意識出現落差,即降低工作動機,生產力因而下降,也越容易感到倦勤。換言之,要在職場找到意義和使命感,就要看職責能不能讓員工表現出真誠的自我,工作內容越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動機與需求,就越能樂於其中,也越能表現優異。

只不過,要忠於自我,可不是所有場合都適合這麼坦率。心靈成長領域常常提出要「勇於做自己」,鼓勵人們不要承受社會中過度愛面子、重視他人看法的壓力。這樣的建議聽起來不錯,不要妥協、不受他人偏見所影響的態度的確如同一股清流,相當振奮心靈。只是鼓勵人們別在意他人看法這樣的建議,嚴格說起來相當不負責任,其中有兩個重要的理由。

首先,聲望就是王道。這一點都沒錯。員工被聘用、解僱、升職的決定,都是以別人的看法為基準,不是你的自我觀感。可惜人們往往自視甚高,誤導他人,讓對方高估其能力。從某個程度來看,這也證明聲望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成功的策略是不斷吹捧自己,遲早一天這泡泡會破滅。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能幫助這些人理解自己的能力其實不及自己所想,將自我評價與聲望做整合,他們必然獲益良多。

其次,如果不是因為受制於社會觀感或社交禮儀,人們大部分的行為都不受喜愛。光是想想我們在生氣、焦慮、或在派對喝醉的行為,想想之前爆醜聞的紐約市市長候選人韋納(Anthony Weiner)或川普的表現,就能有所想像。當我們「做自己」時,就變成一般人需要勉強忍受的模樣,難怪在關鍵時刻(工作面試、商務會議、發表簡報等類似場合),都要盡量不做自己。至親好友們可能喜歡「真正的我們」,或至少他們已經學會包容這樣的我們。他們看到的是同事和其普通朋友看不見的一面,也從來不期待我們會改善。弗洛伊德(以及之前的叔本華 (Schopenhauer))就指出,文明化的本質,就在於人們懂得如何壓抑自私、自我、暫時的衝動,讓別人比較願意忍受我們,而我們對其他人也有類似的期許,除非是自戀狂、精神病患或孩童。

從這點來看,教練的一個關鍵的目標,就是要幫助個案壓抑真實的自我,不是要刻意強調他們的優勢或亮點,而是聚焦在脫序面或黑暗面。就如我在最近一本著作中所提,現今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他們最器重的員工往往是問題最多的員工,也就是說,伴隨這些優秀的才華,也有一些高風險、反生產、不令人喜愛的特質,像是貪婪、傲慢、魯莽行事和其他反社會的行為 - 不光是前任足球協會總會長賽普·布拉特 (Sepo Blatter)、前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史特勞斯·卡恩(Strauss-Kahn)、前任那斯達克主席馬多夫(Bernie Madoff)這些引發極大弊端的人,還有迪士尼 (Walt Disney)、福特(Henry Ford)、賈伯斯(Steven Jobs)也都是如此。這些性格的黑暗面影響他們與人相處和在職場升遷的機會,但是在毒性的組織文化中,他們的行為卻會得到肯定,因為這類型的文化讓投機分子有發揮空間,只是他們的成功卻是踐踏在組織的健全上,因而傷害了組織。

所以,無論你多有才華,完善規劃的教練指導,可以協助你了解你對其他人的影響,協助你提升效能。要這樣做,就必須將聲望的回饋予以內化,壓抑住影響績效的行為,藉此改善你的聲望。簡單的說,教練的效能,取決於他們能不能看出你異常的習性,幫助你展現出更好的自我。有些人天生就有魅力,天生就討人喜愛,但是這些人是例外,不是常態。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言,教練的協助一定能幫到我們。在那以前,我們也要認清一件事實,就是我們還沒有完全當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