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Infelligent
張貼日期:2025/8/2
Workplace Tiktok Trends
翻譯:陳淑婷 睿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資深引導顧問
人們用社群媒體平台來剖析當前的職場趨勢。抖音、YouTube 等平台上的短影音內容,讓大家能夠討論並了解目前職場趨勢。抖音跟其他平台的短片也針對「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acting your wage)」、「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以及「任務偽裝(task masking)」等現象進行評論。這些行為如何與性格優勢、挑戰與個人價值觀有所關聯。
在《性格科學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129集的播客節目中,首席科學長Ryne Sherman博士與Blake Loepp兩位主持人與霍根測評數據科技部門實習生、同時也是休士頓大學博士候選人Ebenezer Edema-Sillo談及職場一些趨勢在性格上有什麼洞察。Ebenezer也對面臨員工出現這些現象的經理提供一些建議。
社群媒體上的熱門短片是否正在記錄新的職場行為?根據 Ebenezer 的說法,雖然這些流行語是新的,但人們對工作的投入程度一直以來就有差異。他表示,「這些只是為我們早已熟悉的行為所冠上的吸睛名詞罷了。」
Ebenezer 研究了促進抖音上流行的某些職場的行為。他透過霍根測評來找出會有這些行為模式的人的性格特質。
首先先簡單介紹這些測評:
霍根性格量表(HPI)描述性格的光明面,或是人們在最佳狀態下如何與其他人互動。
霍根發展調查(HDS) 形容性格的黑暗面,或是可能破壞績效、過度發揮的優勢。
動機、價值觀與偏好調查(MVPI)形容性格的內在,或是決定目標與動機的價值觀。
這些測評綜合起來,能深入了解一個人在工作中可能的行為表現與工作績效。讓我們一起探討性格特質如何與「領多少做多少」(acting your wage)、「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以及「任務偽裝」(task masking)等行為有所關聯。
「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指的是在工作上投入的心力只能與所領的薪資相當 – 不超過。Ebenezer 解釋道:「基本上,這類人會優先處理那些在職務說明中明確列出的工作任務。」他們通常不會展現企圖心或創新精神,甚至可能拒絕承擔額外的責任或加班。這種行為背後的心態是:「那不是我的工作。」
Ebenezer以霍根測評描述這些人的性格特質。容易展現「薪水領多少做多少」行為的人,通常較容易感到壓力,主動性較低,偏向直接的溝通風格(在 HPI 測評中調適(Adjustment)、抱負(Ambition)和人際敏感度(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得分較低)。此外,那些容易感受到不安全感、不信任、敵意或社交退縮傾向的人,也更可能出現這類行為(在 HDS 測評中激動(Excitable)、多疑(Skeptical)、謹慎(Cautious)、內斂(Reserved)和消極(Leisurely)得分較高)。最後,這些人通常對於追求地位、幫助他人或建立人際關係的動機較低(在 MVPI 測評中權力(Power)、利他(Altruism)和歸屬(Affiliation)得分較低)。
如果組織擔心員工「薪水領多少做多少」,那麼就應避免頻繁要求員工執行心理學上所稱的「不當任務」。Ebenezer 說明:「這些任務違反了對員工職責的合理期待。」當組織一再要求員工執行不當任務時,可能會讓員工感到壓力或不被尊重。
反之,當組織表達對員工貢獻的認可時,員工更可能願意配合偶爾的加班或暫時性的額外工作。他補充說:「無論企業是否在意這類社群媒體上的職場趨勢,我都建議雇主持續這些做法。」
「安靜離職」與「薪水領多少做多少」習習相關。這些員工只投入最少的心力來完成工作要求。同樣的,安靜離職者通常會拒絕加班或承擔額外的工作。不只如此,安靜離職者還會減少參與度,例如在會議中較少發言,或迴避團隊的社交活動。
不令人意外的是,安靜離職者的性格特質和薪水領多少做多少的人相當類似。Ebenezer 表示:「我們發現這兩種行為背後的人格特質基本相同,雖然兩者之間有些細微的差異。」在職場投入感的光譜上,薪水領多少做多少的人看起來是完全不投入於工作,而安靜離職者則是以低參與度、低能量和低努力來完成工作。
「即使安靜離職者對工作投入不深,內心還是會想到:『我至少要做多少,才能把工作完成並保住這份工作?』」他說。
若要讓員工保持投入,公平的對待是關鍵因素。主管應定期與員工做確認,了解他們的身心狀況與工作滿意度。Ebenezer 指出,這些在社群媒體上爆紅的行為趨勢,很可能是在個性黑暗面被激發時所產生的。他說,「當某人在高壓下,這些特質就可能轉化為表現上的脫軌行為。」他補充,「我會建議主管深入了解某些員工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現象,設法減緩這些因素,讓員工感受到更多的動力與投入感。」
「任務偽裝」(Task Masking)是指看起來很忙碌,但實際上並未完成多少實質工作的行為。任務偽裝的例子包括:看似專注打字但其實在玩電腦遊戲、在辦公室裡來回走動只是為了計步、使用自動滑鼠裝置讓自己在線上看起來很活躍,或安排沒有人參與的虛擬會議等。這些行為屬於「反生產性工作行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s, CWBs),包含濫用時間與資源,甚至故意產出低品質的工作成果。
會出現任務偽裝行為的人,通常較容易感受到壓力、警戒心較強、有彈性、無條理,且對被管理有所抗拒(HPI 中的「調適」與「審慎」維度分數偏低)。從性格黑暗面來看,這些人可能活力滿滿但情緒多變、親切和善但被動抗拒(HDS中「激動」與「消極」得分偏高)。此外,那些積極、勇於發聲、願意面對人際衝突的人,也可能較容易出現任務偽裝行為(MVPI 中的「利他」得分偏低)。
任務偽裝與我們對「工作與人生意義」的核心需求有關。Ebenezer 指出:「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意義,他們可能會在生活其他領域尋求成就感,並將工作視為一種純粹的交易行為。」組織應有意識地為員工提供具意義的工作環境,也就是讓員工感受到意義感、成就感與價值感的工作氛圍。這樣的工作意義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培養:發展員工獨特的技能與潛力、說明每項任務對整體組織的重要性,並讓他們看見自己的貢獻如何連結到組織以外更宏偉的目的。
對工作意義感較強烈的人,更有可能投入、生產力更高。Ebenezer 表示:「即使現在出現了一些職場抖音熱門術語,這些其實只是用新名詞來描述我們早已長期研究過的舊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