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創新者的五項特質

張貼日期:2017/11/27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Innovators

原文出自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October

構成創新想法的元素究竟是什麼,創新的想法又如何展現價值,在這方面論述甚多,共識卻極少。

舉例來說,討論網際網路還是輪子是比較好的發明,展現的可能是個人的偏好,而非邏輯性的論述觀點。同樣的,專家們也針對什麼樣的創新、創新的程度對組織最好持不同意見。有些研究認為極端的創新(聽起來還真不錯)的確帶來競爭優勢,但也有認為「溫和版」的創新比較有效,例如更新版的iPhone 5比原始版的iPhone更好,其中部分考量就是不會對市場帶來不確定因素。還有大家對於是否該更重視顧客看法,研究的數據上也沒有特別的定論:有的研究認為顧客導向的思維對創新有害,因為似乎總是在回應顧客的需求,但是卻有另一方認為應該如此。即使亨利·福特在這個想法上的至理名言「當時如果我問人們他們要的是什麼,他們一定會說要跑得更快的馬」,這句話也被拿出來反駁。

我們對自己想法的判斷也常常誤判得離譜。許多人陷入自我感覺良好的優越感,高估自己的創意,也高估其他領域的能力(比方說九成的駕駛都認為自己開車的能力高於一般水準,光是在機率的運算就很不合理了)。因此,如果要判斷某項想法是否具有創意,絕對不能倚賴人們的自我評估。

但是在預測什麼樣的人會產生創意想法的層面上,有一些定義相對清楚的標準。研究發現有些人產出創新且有用的想法方面,比例異常的高,而且這些人無論在什麼專業領域、工作頭銜和背景,通常會顯現出特定的心理特質與行為模式。從超過一百份科學研究中整理出的資料顯示,創意人士通常比較容易找出問題(而非解決問題)、充滿熱情、敏感,而且求知慾非常強:對新的經驗持開放態度、不願妥協、好奇。相較於智商、學校表現或動機,都是更能判斷出創意潛能的性格特質。

光靠創意並不足以展現創新:創新還需要將想法延伸、製作、執行。也因如此,「有潛能」的創新人士數量總是遠比實質創新人士多出很多,還有一些非常偉大的想法一直都沒有實現。我自己就有一些:好友租借服務,讓遊客可以聘用當地人來提供旅行建議或單純陪伴,還有地區性的約會服務,透過APP來找到適合你個性的約會人選。我曾經發想出的很多點子,後來也是別人執行出來,他們跟我依樣,剛好也想到了。

創意與創新之間的差別,在於執行:讓想法變身為成功的服務、產品或事業。就如威廉·詹姆士所說:「其實,一個點子發生了一些事」,創業就是將創意的想法變成有用的創新。既然創業的過程仍需要人來執行,需要特定的人來做決策,也需要特定的性格特質,想要掌握創新的本質,合理的做法就是研究創業人士的核心特質 — 不管對方是自己創業、企業創辦人或單純員工,都能驅動創新力量的特質。研究發現除了創意之外,另有一些重要的特質:

1. 掌握契機的心態,讓他們快速找出市場中的那塊需求。機會是創業者與創新的核心關鍵,有些人辨識機會的敏銳度更是異於常人。對契機的敏銳度往往是創新者與生俱來的:他們渴望新的、複雜的體驗,也在生活中追尋多元的體驗,這也解釋為什麼企業創辦人當中,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比例較高。

2. 正式教育或訓練的重要性,在於助長發掘新契機、辨識出特定事件具有潛在契機的能力。雖然一般大眾都認為成功的創新者普遍為輟學的天才,其實這些人都已在特定領域接受完善的訓練。若無專業的訓練,就辨識不出資訊是否有相關性,辨識出這是重要訊息還是無關緊要的噪音。研究也證實創業的訓練的確重要。

3. 積極性與高度的恆心,讓他們可更詳盡探索辨識出的機會。除此以外,高成效的創新者和其他人相較之下,更顯執著、有彈性、有活力。

4. 足夠的審慎。跟一般人所想像的不同的是,創新者往往更有組織力、謹慎、更規避風險。(雖然冒險行為常常與企業成立的階段有關聯,但是與企業的成功並無關聯。)

5. 社會資產,是創新者在創業過程中相當倚賴的要素。連續創新者(serial innovator)經常運用他們的人脈來動員資源、在內外建立堅強的聯盟關係。許多創新者的故事都會誇大他們獨立創業的精神與天才的面向,但是創新其實是團隊努力的果實。同樣的,創業者的情緒智商通常較高,讓他們更能有效將想法與策略推廣出去,並將核心宗旨有效溝通給團隊。

即使擁有這五項特質,少了有意義的宗旨或清楚的長期願景,真正的創新仍有可能無法成形。願景是創業與領導力的交會之處:無論你多有創意、多能探掘機會,能夠將大家一起向前推動、邁向創新之路的能力,就是成功的創新最關鍵的一環。少了它,就無法吸引到對的人才、建立並賦予團隊力量,或是在成功之後繼續創新。就如法蘭西斯·波溫(Frances Bowen)與他的團隊所觀察,這其中有一個「惡性循環,創新的確在未來產生更好的績效,但這樣的努力也會讓核心的元素更僵硬,創新反而在未來會有所減緩」。換句話說,創新帶來成長,但是成長妨礙創新...除非創新完全深植於組織文化內,這就需要有成效的願景。

簡單的說,光是幻想會有突破性的想法出現是沒有意義的,重要的是能夠產生許多的想法,找出可以發展這些想法的契機,再以強大的行動力與意志力推動,激發出有意義的目標。

想法不會讓人成功,應該是倒過來才對。

Tomas Chamorro-Premuzic is the CEO of Hogan Assessments, a professor of business psychology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n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an associate at Harvard’s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