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理論的科學理念

張貼日期:2017/6/25

Philosophy of Science - by Robert Hogan

性格理論的根本問題,在於理論背後的核心科學理念。預測與解釋兩者本質就不同 - 人們的行為和他們做這些行為的原因。我們究竟想要預測什麼?行為模式。該如何解釋這些行為?有些想要用特質來解釋,但是沒有這種東西,沒有,找不到,沒辦法告訴你這些特質的重量、住哪裡。我的意思是說,人們用他們的意圖來做解釋。對於性格理論而言,這些特質衍生自腦內神經激素受體。而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是因為人有預設立場,才會衍生出特定行為。他們想要達成某個目的,不能將這些意圖歸類成穿梭於腦內各種腦神經激素受體。

我也要說,腦內的東西,是受到外面世界所影響而殘留下來的。腦內發生的事,不會影響外面的世界,只是單純反映內在的狀況。性格理論認為所有行為都是在腦內,所以社交技巧的個別差異並不重要。但是社會技巧有沒有特質?沒有,社交技巧是一個性格理論裡不存在的概念。那麼,人們在表現上出現差異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社交技巧。

對於性格理論而言,自我學習來自內省。你就坐在那邊反覆思考。就像弗洛伊德、榮格。所以說,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是在腦內呈現的。我個人認為,任何時候一個人會對自己有所瞭解,都是在社交互動之後的省思所延伸出來的。如果你就坐在一個密閉空間,反省自己,沒有可以反省的東西啊。要回想你的母親如何對待你嗎?你的姐妹如何對待你嗎?你的狗狗如何對待你?還是公園那個小孩怎麼欺負你?對我來說,這都是外在,不是內在。

社會分析理論

所有想法都有其後果,對某件事抱持的觀點,即會影響後續發展的方向,也影響最後的結果。性格理論只是從因素分析 (factor analysis)所產生,沒有內容。弗洛伊德腦裡至少還有點東西。我的意思是說,人至少要跳脫自己故事的框架,思考別人。缺乏思考其他人的理論,豈不是淪為自說自話。弗洛伊德的想法就只是他自己故事的延伸而已。

外在的觀點又是如何?人類學、社會學、田野研究、演化心理學,都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從這些角度來看,你會學習到這些:首先,人們以群體生活的方式演化。人們大多為群居。獨居的靈長類無法生存。其次,幾乎每一個群體都有階級地位。雞群也有自己的階級,蝦子也是群聚,也有階級。地位似乎是很普遍的行為。最後,群體中,會出現爭奪地位的競爭行為 - 誰屬於這個圈子、誰地位變高、誰被排擠、誰被踢出去。這些就是心理學家聚焦研究的重點。不過,群體之間也會為了生存而競爭。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心理學家卻比較不在意這些。

在內心深處,人們需要在社會上被接納與尊重,受到拒絕讓人們感到焦慮(cf. Bowlby, 1969)。人們也要地位與權力,也想要控制資源。如果失去這些,他們也會感到焦慮。驗證這個想法的學者是一位心理學家,名為Marmot,他針對英國公職人員進行一項研究(Marmot, 2006),發現一個人身份地位越高,生活品質也就越好,地位越低,生活就越感到焦慮。

這些都跟適應力有關(fitness),在生物學的範疇中,會影響到我們的後代。生物適應力不是你玩得多開心,你的兒女多有成就。在群體中,你越是被接納,你就有越多的社交支持 (social support),也會有越多人願意借你錢。你越是有權勢,你的兒女也就會越成功。所以這些議題與問題,早就已經是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神經質並不是生物學中要生存的本能,在群體中找人來支持你,才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

所以說,生命的一項重要的目標,就是與人好好相處和有所成就。測評的目標就是預測人們想要達到這些目標時的個別能力差異,通常要預測的是工作上的表現。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要成功,就取決於與人相處和有所成就的能力。那麼,還有哪些條件需要考慮?自我實現的程度?那麼人與人之間自我實現的差異,會有什麼影響?

這就是人們相似的地方。想要被愛,想要成名。那不同的地方呢?他們有三種會衍生出不同結果的差異: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不同,也就是他們的自我(identity),而自我會影響行為。你的自我認同會影響你以後要做的事,還有你進行的方式。你的自我跟你說,我想要接這份工作,不接那份工作。他人對每個人的看法也都不同。這就是重點。聲望就是決定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東西的動力。另外,人的社交技巧也各有不同。社交技巧就是要整合自我與聲望。你覺得你是誰?他們又覺得你是誰?社交技巧就是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的技巧。

本系列摘錄自霍根博士在2016於巴西舉辦的 WAPP研討會所發表的演講。除此之外,霍根博士與富斯特(Jeff Foster)也將演講內容作為論文《重新思考性格特質》一文的基礎,發表於2016年《國際人格心理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sonal Psychology》。


參考文獻

1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2 Marmot, M. (2006). The status syndrome. New York, NY: H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