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Infelligent
張貼日期:2025/3/10
作者:黃聖峰 睿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教練顧問
從性格的角度來說,創業家和罪犯沒什麼不同。 你相信嗎?
近來引發社會關注的社會事件莫過於新創科技公司董事長持刀刺死技術長,造成許多與論探究原因。友人形容犯下罪行的董事長是一個開朗的人,每次見面總是滿臉笑容,對人也相當和善,過去在鏡頭前侃侃而談公司產品的願景,甚至接待總統參訪企業,擁有台大學歷及豐富工作背景都給人陽光男的形象。時光倒回不久前,美國最大醫療保險「聯合健康保險公司」的執行長湯普森在去年12月於紐約遭當街槍殺,26歲嫌犯孟喬內(Luigi Mangione)出身富裕、畢業於常春藤聯盟名校,朋友形容曼吉昂個性開朗、友善、沒有暴力傾向,還特別聰明,在上大學前,就已設計出一套可以控制紙飛機穿越障礙物的應用程式。
心理學家在研究創業家和有組織犯罪成員的核心驅動力時發現,這兩個群體的驅動力都是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利益。這兩者追求的不是創新,而是成功,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成功是由他們獲利多少決定的。
美國華爾街在過去幾年出現幾位非常著名的經濟罪犯,包括米爾肯(Michael Milken)、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麥道夫(Bernard “Bernie” Madoff)以及班克曼-弗里德(Samuel Bankman-Fried)。米爾肯是一位美國金融家,他的凈資產約為60億美元,因詐騙與證券欺詐而被起訴入獄一段時間。斯基林則是前麥肯錫顧問,也是失敗的能源貿易公司安然公司的首席執行長。他因陰謀、內線交易和證券欺詐而被起訴與入獄。麥道夫是金融家,納斯達克前任主席,曾經擁有648億美元的凈資產。麥道夫承認了11項聯邦重罪指控,並在獄中死亡。班克曼-弗里德則是30歲的億萬富翁,一度是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創始人及當紅炸子雞,卻一夕崩盤引發比特圈許多人的虧損。
這些人都很有魅力,社交手腕強,精力充沛,勤奮,還有非常富有,而且他們都非常聰明。然而他們都會忽視既有的規範,同時冒很大的財務風險,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很少人擁有的膽識。這些人天賦異稟、充滿個人魅力、無所畏懼,這些特質可能聽起來像是『自戀偏執、反社會人格』的心理變態病患描述 — 唯一跟典型心理變態病患不同的地方就是,這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有清楚的職涯發展重點和專業身份。這些人常被形容述為過度測試底線的「創業家」,而他們的專業中,測試底線卻是常可預期的行為。
根據知名的美國霍根性格測評公司資料中有超過500多名創業家的樣本資料進行分析,對於日常個性表現的測評,創業家看起來像聰明的不良份子:聰明、衝動、前衛、多變、藐視權威。根據黑暗面性格特質的數據分析則顯示,創業家看起來很有創意,因為他們挑戰規範。他們似乎也有社交技巧(但不透明)和有點口是心非(行為不良)。最重要的是,在針對動機價值觀的分析中,創業家似乎注重細節,聰明,分析性強,喜歡冒險,挑戰規範,重視歡樂,並且容易受到名聲、樂趣和成功所激勵。
為了出人頭地,創業家和罪犯都有高認同、高權力、高享樂和低保障的動機價值觀,這與他們願意為了成功而互相競爭,也願意為了實現目標承擔風險的行為相一致。創業家和有組織犯罪成員的不同之處在於美感和科學,創業家重視他們工作的藝術性、運用的技術和基於數據的決策,而有組織犯罪成員在這兩項的表現較低,因為他們急切想要取得成功,會不擇手段以求達到目的。在核心價值觀方面,組織犯罪與任何專業經理人或創投投資家相近,都渴望“美好生活”。
創業家和組織犯罪成員共同在一些黑暗脫軌性格上表現出高度風險:激動、多疑、謹慎、內斂、消極、自大、狡猾、戲劇化和幻想。和罪犯一樣,創業家也會為了成功而承擔風險。組織犯罪成員在戲劇化脫軌行為的風險度稍低於創業家,這意味著他們在犯罪時會避開那些引人注目的行為。但是這兩個群體對破壞規則的態度則極為相似,這意味著他們都不懼於在法律的灰色地帶運作。許多創業家即使是在犯罪組織中也會取得成功,其中有些人說不定已經在其中取得過成功。這是因為在這兩種環境中,成功的條件都非常相似:逃避規則、冒險、創新和盈利動機。同樣的,許多黑幫老大也能成為優秀的現代創業家,而創業家的黑暗面常表現出他們會為了成功而選擇消滅競爭者。
當我們看到新聞報導出現霸凌下屬、家暴配偶小孩的領導者,不也是另一種不同的犯罪行為?他們的共同點是自私自利,傲慢自大,愛好發號施令,但是平時卻很受到歡迎。為什麼?這些非常自戀偏執、反社會人格的領導者平時很在意自己的外表,非常擅於打扮自己,經營好印象管理。犯罪心理學先驅羅伯特.海爾(Robert Hare)教授在他舉足輕重的著作『穿著西裝的蛇(Snake in Suits)』提到,「並非所有的反社會人格者都會入獄,有些是坐在董事會的會議室」。反社會人格的領導者身上通常會有幾個特徵,第一是欠缺倫理上的約束力,喜歡破壞規則,即使破壞規則也不會內疚或自責。第二是容易做出魯莽的行為,喜歡追求刺激而將自己與他人置於風險之中。第三是缺乏同理心,不在乎別人怎麼想、有甚麼感受。然而反社會人格的領導者卻流露出領袖魅力與風采,除了他們有高超的自我推銷與欺騙技巧外,更懂得汲汲營營成為浮上檯面的領導人,所以對社會更有吸引力。如果讓他們管理一個企業,他們會做出欺騙行為,打擊員工士氣,股票貶值。如果讓他們管理一個國家,國家的貧窮、暴力、死亡率都會攀升。
多千金難買早知道,事後諸葛亦是無濟於事,企業在人才辨識及發展上的關鍵目標,就是要幫助領導者壓抑真實的自我,不是要刻意強調他們的優勢或亮點,而是聚焦在脫軌行為或黑暗面。現今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他們最器重的優秀員工往往是問題最多的員工,只是高層渾然不知,也就是說,伴隨這些優秀的才華與績效表現,也有一些高風險、反約束、令人討厭的特質,像是貪婪、傲慢、魯莽行事和其他反社會的行為。這些性格的黑暗面影響他們與人相處和在職場升遷的機會,但是在毒性的組織文化中,他們的行為卻會得到肯定,因為這類型的文化讓投機分子有發揮空間,只是他們的成功卻是踐踏在組織的健全上,因而傷害了組織。
過去我遇過新創公司企業家自己找上門希望透過測評工具幫助自己可以覺察所不知的行為與風險,這些出自個人的驅動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因為身居高位往往更不願照鏡子,也不會承認任何需要提醒或改善的領導行為。所以,無論領導者多有才華,當企業建立完善規劃的領導者教練發展,可以協助領導者產生自我覺察,了解自己對其他關係人可能帶來的影響,協助個人提升效能。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幫助領導者了解別人眼中對自己的評價,並給予適時的回饋,管理或調整可能影響他人或績效的行為,藉此改善別人對於自己的看法。對於企業來說,可以預防影響企業、團隊與員工的風險行為出現,當然更不願看到這類犯罪行為造成的傷害或悲劇在職場發生。